-
+
成熟大叔
温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萝莉
靓丽御姐
国学经典《弟子规》阅读心得(精选9篇)国学经典《弟子规》阅读心得 篇1
今天爸爸又叫我读《弟子规》。我可是读了很多遍了,曾经背都背得滚瓜烂熟,现在还读,岂不是浪费时间?如果用来玩悠悠球该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愿意,可是又没办法,谁叫他是我老爸呢?!
于是我无奈地拿着书,有气无力地哼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哼着哼着,几年前第一次学《弟子规》的情景又浮现出来:和蔼可亲的蔡礼旭老师笑眯眯地问我们,《弟子规》是用来干什么的呀?有同学回答是用来读的,也有同学回答是用来背的……蔡老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坚定地说《弟子规》是用来"做"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对照《弟子规》我发现我有不少地方还没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有时只顾自己玩,对父母、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父母、老师没有打我是对我的爱护,我应该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从现在起要认真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我赶紧坐好,认真的读起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爸妈叫我早点起床,要么锻炼身体,要么诵读经典,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我有点懒散,有点拖拉,这其实是浪费时间,看来,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走如风!"又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会提高学习效率,爸爸说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现。
而"勿畏难勿轻略"则是鼓励我在学习中要知难而上,不要轻易言放弃,要刻苦钻研,在钻研中获得乐趣。
当读到"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时,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我读的就是圣贤的书,有些同学看一些不适合的书,读这些书,不但蔽聪明,坏心志,而且浪费了读好书的时间,损失可大了。
感谢爸爸又让我读《弟子规》,从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要把《弟子规》当作我的良师益友,让它作为我生活学习的指南。国学经典《弟子规》阅读心得 篇2
《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的李毓秀。读后,它让我懂得了如何尊敬师长和父母,怎样和兄弟姐妹融洽相处,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做人等等。《弟子规》是我们儿童的启蒙读物,是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我认为它是所有人一生的必读书目之一。
《入则孝》这一章讲的是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孝敬父母,还有兄弟和谐,误要歧视穷人,不能巴结富人等。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是这句话: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还有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位叫黄香的孩子。因为他的母亲早逝,所以黄香对养育他的父亲非常教顺。夏日,他见父亲床非常热,他便拿着扇子扇床,直到床凉为止。冬日,父亲床上很冷,他便亲自帮父亲暖被窝。母亲早逝,父亲抚养他长大,他知恩图报,便有了黄香温席的故事,黄香那时才九岁,古人云:“百善孝为先。”黄香才那么小,就懂得孝顺亲人,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的的人。黄香的孝心,是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自然萌发、激发出来的孝,又是出于天性的、并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亲仁》一章中,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这一句话也让我受益匪浅。你能跟高尚的人做朋友,你就会懂得很多,会变得很有爱心,过错也会减少。如里你跟小人做朋友,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坏,麻烦也会自己找上头来。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跟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尽量不要跟德行有缺陷的人做朋友。
《弟子规》这本书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它可以铸就我们的精神灵魂,同时培育了我们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当你细细品味它的精髓,你就会茅塞顿开,平时里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你就有一颗宽爱的心,爱社会、爱祖国、会感恩、会尊重别人、会廉耻、会与人和谐相处。
希望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深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的社会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国学经典《弟子规》阅读心得 篇3
小学时老师曾教我们读过《弟子规》总叙和入则孝的内容: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然而那是小不明白它的含义。前段时间我们的班主任又叫我们学习弟子规,并且给出了最全弟子规的解释。《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做,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日常言语行为中要有礼数、讲礼貌、讲信用;要博爱,向有德行的人学习;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更应该好好学习。学习《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品德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现在我们这些00后、10后,似乎每个人都呈现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有的时候,我们爱去哪就去哪,根本不会跟父母说;有些时候,我们回到家里,就一头栽进房间里,根本也不会跟父母说。其实,在背后的父母都隐含着无比的担心。孩子在外边的时候,担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们根本不会想象到他们的焦虑,只会自己玩,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我们爱我们的父母就该“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时候告诉父母知道你们去哪里,回来的时候,要当面告诉父母我们回来了,让他们放心。
家在农村的我,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邻居阿姨谢佳华打小就很照顾我,一直看护我带着我,跟我关系很好,或许是因为我们玩得太熟了,所以我总爱跟大家一样没大没小的直称呼她的名字――小华。其实,她比我足足大了12岁。也许是因为习惯了吧,我叫她名字时候,她也不见怪,也没跟我说过什麽怨言。但其实,她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却不会跟我说任何,或许怕我难为。现在我知道了,我爱小姨就该“称尊长,勿呼名”,即称呼长辈的时候,不要直称呼他们的名字,要称号“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称呼,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是长辈。
我发现我的同龄人中有许多人不分大小的跟长辈说话。有的时候,遇到跟长辈意见不同时,总爱大声反驳,不分尊卑。有时,跟老师讲话也是如此,令老师感觉很尴尬。长辈们有时候也会教训他们一下,但他们总是这样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会。其实,长辈们内心也很不满,但也不会狠狠地骂他们,而他们也不会想到这一点。现在我明白了,我们爱长辈就该“尊长前,声要低”,即与长辈说话的时候呢,声音要柔和适中,不要大大声音地驳回。
《弟子规》里的行为作则,就是作为学生,晚辈应该具有的规矩。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我们应继承祖国传统的美德,要把《弟子规》中所赋予我们优秀品质发扬光大。把自己培养成为品德高尚的、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国学经典《弟子规》阅读心得 篇4
从小养成得体的行为举止,对于一个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影响到个人未来的命运……
-------题记
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面对这个两百多年前的站立规矩:言行慎重。《弟子规》告诉我们:这是必须要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走路的时候,不要慌慌张张,要一步一步从容稳重的走;站着的时候,不能歪歪扭扭;叩拜时,不能开玩笑,要严肃、恭恭敬敬的弯下腰;在面对长辈时,行礼要心存恭敬,举止得当,从容小心。
站的时候,不能弯腰驼背更加不能抖脚。站如松,要像松树一样挺拔。要抬头挺胸,义气凛然。
走路要有走路的样子。步伐不要匆忙乱赶,行如风。脚步要像风一样的轻盈,使人内心自在。
坐的时候,不能乱动,乱摸。坐如钟,坐时要像钢钟一样稳重。
睡觉的时候,不能翻来覆去。卧如弓。身体自然弯曲就像一张弓一样。
人不可以太注重外表,多注意这个人的内在,通过观察一个人,观察他是不是手守礼、尊礼,懂礼,可以看出这个人在社会中有没有地位;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未来成就……
《弟子规》中又提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东西。一、在古代进门时,脚不能踩在门槛上;二、在站的时候,不能一直脚支撑着整个身体,这样显得十分没有礼貌;三、坐在地上时,大腿不能岔开;四、坐或站的时候,不能摇动大腿……这些举动,都会让你显得很轻浮,在社会上不能生存,也会导致长辈不喜欢,也没有人愿意和你做朋友……
一个注重外表礼仪的人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尊严、自信与威严,也得到了别人对你的尊重。一个有修养的人,一定是一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人,当然,她也会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要求。我想,这些都能做到,一定是一个在社会中人缘好,容易被接受,前途一片光明的人!如果,觉醒的话,就朝这个目标前进吧,你的付出,一定会有你想要回报,加油。国学经典《弟子规》阅读心得 篇5
盼望着,盼望着,我们学校的读书室终于开放了。我怀着高兴的心情走进读书室借书。借什么书呀,我望见书架上有一本《弟子规》我就把它借回来读。
《弟子规》是一门国学,我读了它后有了很多的体会,然而,在众多的体会中最大的就是我变了。
我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我当成宝贝。小时侯的我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关心别人,体谅别人,不理解父母,不知道父母吃了多少的苦。“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让我感到十分惭愧。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气。有一次,妈妈把饭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饭,我被精彩的电视剧迷住了,没有答应。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饭,我不耐烦的回答:“你们去吃嘛,我一会再来,喊我干什么嘛。”妈妈说:“饭快凉了,快点来吃吧!”我还是等电视剧完了之后才到饭桌上去吃饭。还有一次,妈妈正在厨房里干活,叫我帮她把地扫一扫。我根本就没有理她,只是在电脑上尽情的打游戏。妈妈过了一会又喊了:“你把地扫了没有啊?”我还是没有听见。妈妈生气的说:“你这孩子,没有听见我叫你吗!”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我很后悔。尤其是有看见后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应该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辞偷懒。”反思我自己的行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美德,现在,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读了《弟子规》后,我最大的变化就是言行举止和我那臭臭的牛脾气。现在的我非常的有礼貌,在学校遇到老师就问"老师好!"并深鞠躬,遇到客人也热情问候,在家中我不再那么刁蛮了,懂得了关心父母,不再和父母发脾气了。妈妈他们都说我长大了,懂事了。在外边我讲礼貌了。串门时受到亲人们的赞赏,在路上时也会受到路人的好评,此时此刻我真的觉得自己长大了。《弟子规》使我彻彻底底地变了,变的成熟了,变的懂事了,变的越来越好了!相信我以后会继续的变,变的更好.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做人要讲求信用,说话办事不能花言巧语,要实事求是,为人真诚,这才是立身之本。“言必行,行必果。”这是诚信的基础,我也做到了。从现在起我要懂得这些道理,认真做事,真诚待人,将来长大了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弟子规》改变了我。它是一面镜子,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国学经典《弟子规》阅读心得 篇6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所以,男女分工责任也不同。男主外,女主内,这是自然规律。而现在却是个阴盛阳衰的时代,“女汉子”“女强人”越来越多,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这真的不容乐观啊。女性的根本责任就是“相夫教子”教育好下一代。这并非重男轻女,而是更重视女性。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这么大的责任交给我们,是多么的荣耀啊!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是无人可替代的,这就是亲情的伟大之处。而现在的人,为了名利,代理父母越来越多样化,而孩子的身心却越来越不健康。“养不教,父之过”各位家长真的要反思了。再好的学校也不如一个和谐的家庭和父母的关爱。“教子不能等啊”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先入为主,莫等到真正出现问题了,再想法去改变,到时候真的后悔莫及了。
教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跟原则。求学问最重要的就是专心专注,一心一意。“富贵不可常保”我们一定要考虑孩子有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吃苦如吃补”,要让他们从小学会惜福,感恩,习劳。那么,当他们长大后真正步入社会的那一天,你也会很放心的把他“放”出去了,让他展翅高飞。这又让末学想到了雄鹰的精神,这也正是我们培养孩子的中心思想和最终目标。家长们也一定要高瞻远瞩,千万不要为了考试去考试,一定要让他们学习那些真正有用的东西,这才是硬道理,决不能让孩子做那些外强中干的人啊!国学经典《弟子规》阅读心得 篇7
俗话说得好,国有国规,家有家规,而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由清朝贾存仁改编,改名《弟子规》
下面,我来说说《弟子规》中几个典型的守则。
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虽小,但也不能善意妄为;物品虽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另一句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一个同样的道理:千万不能以为事情很小,而可以肆意妄为,积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终有一天,会变成无恶不作的坏人。
亲爱我,孝方难;亲恶我,孝方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亲人疼爱自己,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亲人厌恶、讨厌自己,自己仍能尽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实的确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难的。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恩情无以为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应该尽子女应尽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么难伺候,我们也要加倍孝顺他们。
《弟子规》虽然是一部古人用来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则规范,但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遵守这些古训,古人的守则规范,不要以为事小而可以擅为,也不要因为父母的脾气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们更应该以《弟子规》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国学经典《弟子规》阅读心得 篇8
最早接触《弟子规》,应该是在四、五岁的时候。在我朦朦胧胧的记忆里,那时候是妈妈读一句我读一句,只觉得《弟子规》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好玩,至于它的内涵,一窍不通。刚上小学那阵子,老师也要求我们练习背诵《弟子规》,为了完成任务,我背得滚瓜烂熟,但依然没有能真正理解文中的真正精华和内涵。
随着年龄的增长,妈妈告诉我:《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生活规范,是我国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著,学好《弟子规》对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它可以让你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于是在是懂非懂的情况下,我拿起了妈妈给我买的《弟子规》认真地研读起来。妈妈给我买的《弟子规》除了有弟子规的全文和译文外,还有一个个经过精心挑选的小故事,通过一个个故事对《弟子规》的深刻内涵进行解读。故事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让我终于领悟到了《弟子规》的精华,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以前的许多行为是多么地不孝和错误。
例如以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叫我吃饭或帮忙做什么事的时候,我总是一拖再拖,老是说“等一下、等一下”,迟迟不动身,爸爸妈妈责备我的时候还朝他们发火。认真学习了《弟子规》后,每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叫我吃饭、做事而我想偷懒拖延的时候,《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立刻起身去做,不再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催促。
以前没有领悟《弟子规》的真正内涵的时候,我从来不懂得体贴妈妈,觉得妈妈为我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每当我生病的时候,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而当妈妈生病的时候,我不懂妈妈是为了这个家、为了我太操劳才生的病,也不懂得照顾妈妈,甚至连一杯水都懒得帮妈妈倒。当我读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时我不禁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现在,偶尔妈妈生病了,虽然我还不能做到昼夜侍,不离床,但是给妈妈倒上一杯热水,看到妈妈脸上欣慰的笑容,我也感到开心快乐。这就是《弟子规》给我的教诲和启迪。
《弟子规》是一本讲道理的书,一本能使人进步的书,它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宽容,什么叫友谊。我要时刻提醒自己,谨记《弟子规》教诲,善待每一个同学,尊敬每一位老师,孝顺自己的父母,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国学经典《弟子规》阅读心得 篇9
【人,不能忘本】
时代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社会正在经历着月新日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变革与创新已然成为了新常态,这一切的变化归根到底缘于人自身的变化。人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为环境等客观事物所改变。人的力量不言而喻是伟大的,但这伟大之中往往会少了一些纯粹的东西,那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些最初始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不能丢掉的东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圣贤的教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叙,大意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这本书讲授了做人及学习方面所应该恪守的规范,尤其是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人是否做到“凡是人,皆须爱”;处事是否做到“己所能,勿自私”;学习是否做到“心眼口,皆新要。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可是为什么我做不到呢?
我曾在网上看过一段视频,内容是关于《弟子规》改变了一个22岁的黑社会男孩一生的故事。他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过,打架斗殴、贪图享乐、挥霍无度、沉迷网络游戏,可以说是恶贯满盈。在外浪荡的六年间未曾给父母打过电话,也从没关心过家里的一切,如今22岁的年龄却有着犹如60岁的老态龙钟的身体。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弟子规》,这成为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他开始远离过去的浪荡生活,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开始。特别是当他得知母亲一直都没有放弃他,坚信他一定能变好之后,他百感交集。母亲的默默付出没有白费,她终于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了儿子的转变。他曾问过母亲:“事以至此,像我这样烂人一个,命运早已有定数,为什么还那么在意我呢?”母亲当时只说了一句话:“不管你怎么变,都是我的孩子,而且事在人为,不要相信什么命,如果真的有命运,那也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他耐着性子看完了母亲为他准备的一套著名企业家胡晓林讲授的关于学习《弟子规》后对身心和企业的影响与转变的光盘。至此他才知道人要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是孝道,他终于理解父母的辛苦和内心所遭受煎熬,于是他遵照母亲的建议,在养老院做了四个月的义工,一边学习《弟子规》,一边做着最脏最累的活,并且没有任何报酬,但正是这短短的四个月让他收获了从未有过的快乐。他感慨地说:“是《弟子规》让他重新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家,让他找寻到了人生的方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在有限的时光里为别人、为社会乃至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就此生无憾了。”
我被他的经历所感动,不仅是我,还有千千万万个听过他演讲的人都被感动了。这就是《弟子规》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也可以说,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之邦,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她熏陶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我也正需要这样的改变啊!我最对不起的人是父母,最应感谢的人也是父母。是他们起早摸黑地挣钱供我上学,是他们孜孜不倦地教我做人的道理,然而我只是理所当然地向他们索取,却不曾做到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亏欠了父母十四年!他们那曾经年轻俊丽的面容早在这十四年间换了一副模样,记忆中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地为憔悴所替代。时光如箭一去不复返,我要从现在开始改变,虽然我买不了什么贵重的礼物,但是心意比礼物更重要。我平时很少给在外工作的父亲打电话,一是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二是因为我忽略了。这次,我一定要打一个电话给父亲,因为这天是父亲的生日。电话接通了,我听到父亲那劳累的声音,内心禁不住抽搐了一下:“爸,生日快乐!您辛苦了。”父亲听到之后愣了一下,过了几秒钟后才乐呵呵地答应着,我听得出来,父亲的话语里隐藏着几分激动,几分惊喜,我想那一刻他一定很开心吧!而我也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快意。
人不能忘本!这“本”既是指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所保留下来的灿烂文化,也是我们祖先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我们不能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荒废掉,而是要让她发扬光大,世代相传!